在内蒙古自治区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里,一排排温暖的白炽灯,照射着玻璃瓶里从全区各地采来的牧草和特色作物样本。
小小的“生机”里,饱含着牧草与特色作物的秘密,等待研究人员探索和发现。借助现代生物技术,重点实验室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团队通过对这些样本的研究,为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及功能基因组学、重要功能基因的发觉以及转基因高产、优质、抗逆、抗病牧草和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。
类似实验场景仅仅是科研人员的日常。截至目前,我区共有重点实验室158家,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家,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55家。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学科类117家,占总数75.5%,企业类38家,占24.5%。我区国家级与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11个盟市,涵盖生物、制造、材料、农牧业、环境、地球科学、能源、信息、工程、化学、医药等学科领域。
科技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。2021年,自治区着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,在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,一大批基础研究成果有力助推了内蒙古特色产业转型升级。
作为稀土资源富集、正在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的内蒙古深知:研发新材料是提高稀土资源利用水平,做强做大稀土产业的关键一环。
我区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稀土产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抓手,围绕产业重大需求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,强化实验室标志性成果产出,引领产业高质、高速、绿色发展。
2020年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印发《关于加快推进“科技兴蒙”行动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》,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每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经费支持,连续支持5年,用于支持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研发活动。
闻令而动、创新潮涌。
2021年,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来好消息:高容量、长寿命、宽温域、低自放电四个系列的新一代镧钇镍系稀土储氢合金材料研制成功。
经测试,半电池状态下寿命可达到500周以上,同时可应用于极寒和高温地区,相关技术已获得中国、日本和美国发明专利授权,打破了国外在稀土储氢合金材料领域的技术垄断。
目前,年产300吨的高性能储氢合金材料中试生产线已开始平稳运行,产出的镍氢电池负极储氢材料,源源不断地为高效、零排放的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。
这样的“优势”从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见一斑。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,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、关键技术攻关,为国家和自治区提高科技储备,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证。